close

  本報記者 張國 通訊員 馬超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2月29日12版)
  8年前,當父母發現李康偉偷偷將高考志願從同濟大學“土木工程”改為南開大學“數學”時,“獎勵”了他兩個巴掌。
  直到今天,他們對兒子當初的選擇仍然難以釋懷。李康偉已經讀到了博士三年級,發表過10多篇數學論文,3次獲得研究生特等獎學金——該榮譽名為“南開十傑”,每年只獎勵10名學生。但父母一直希望他讀個工科類專業,早點賺錢貼補家用,至少可以像他的很多同學那樣,出國深造或從事金融工作。即使要搞研究,也搞點“接地氣”的。
  但他就是這麼“任性”。
  最近,李康偉一篇關於調和分析的論文發表於國際數學界名刊《數學進展》,很多國外的數學同行註意到他,開會時找他探討問題,願意與他合作。他將一篇更新的論文掛在論文預印本網站“arxiv”上,將有關研究又向前推動了“一小步”,調和分析領域領軍人物、美國佐治亞大學教授邁克爾·萊西教授給出的評價是“驚喜”。
  李康偉生於1988年,自陳“資質平庸”。但他從未想過改行。他說,如果不讓自己做基礎數學研究,“就會很‘難受’”。
  數學是他從小的愛好。他覺得自己的課本“沒有意思”,喜歡看哥哥的數學書。高中時,他就已看完了哥哥的大學數學課本。進入南開大學數學學院陳省身試點班後,他如魚得水。
  大三開始,李康偉進入孫文昌教授的討論班,和碩士、博士生們一起研討。後來他成了孫老師門下的博士生。
  南開有寬鬆的學術氛圍。“我的‘討論班’不設門檻,歡迎所有對相關問題感興趣的同學,本科生如果感興趣也可以加入。”孫文昌介紹,李康偉最初來討論班的時候,自己並沒有過多註意他。直到有一天,李康偉拿著一篇論文去請教,孫文昌才發現這位“聽講認真,話不多”的學生,將自己講課提出的“逆小波變幻的收斂性”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並撰寫了高質量論文。
  孫文昌很興奮,將論文修改後投給了《泛函分析雜誌》。他看出李康偉是個“好苗子”,叮囑他“一定要打好基礎,現在不用著急發論文,今後成果不會少”。
  那篇被寄予很高期待的論文,直到李康偉從大三升入大四也沒有音訊。他忍不住給雜誌社寫信詢問,收到了拒稿信。他非常鬱悶,重新補充和修改,又經過漫長的審稿過程,最終在“小波分析”領域的專業頂級雜誌《應用與計算調和分析》發表。
  這一波折的過程讓李康偉“動心忍性”:“其實文章最終發表在哪種級別的期刊,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,一封來自高級別雜誌主編的‘拒信’,給我的文章提出不足,為我今後指明研究方向,對我也是大有裨益。”
  李康偉坦言,最近發在《數學進展》上的這篇論文其實最初就是衝著拒稿信去的,沒想到卻是意外之喜。
  他認為自己“愛鑽牛角尖”,“想不明白問題躺在床上睡不著覺”的情況時有發生,有時想著想著腦子中忽有“靈光一現”就要馬上起床拿出草稿紙演算,否則睡醒覺如果忘記了會很“難受”。有時怕打擾室友,他會拿著草稿紙躲進衛生間。
  有一次,他花了幾個月時間研究“向量值函數的A2定理”,投出的論文與同行“撞車”——有其他同行將此方面研究成果率先發表出來。他說,“能夠把感興趣的問題獨立解決就有收穫”,至於和別人撞車,則“說明自己有眼光,選了一個好問題。”
  從那以後,他會提前將準備投稿的論文放到預印本網站。
  他已連續三年蟬聯“南開十傑”。“這是數學院最優秀的學生!”在評選會上,南開大學數學學院副院長劉秀貴不吝贊美。
  “他現在已經超過我”,導師孫文昌對記者說,“學生超過老師是件好事。”
  南開大學校長龔克曾教導學生:“走出大學,忘記所學的具體知識,剩下來的就是大學所給予你的。”對這一點,李康偉深有體會:“那麼剩下的是什麼呢?是素質,是能力。”他說,大學也好,很牛的學術期刊也好,都是一個平臺,在平臺之上能夠學到的東西,才是最重要的。
  身邊很多學得不錯的同學出國深造了,李康偉也曾短期出國交流,但他從未想過要在國外拿個學位。“因為南開的平臺也足夠滋養我,導師對我幫助也很大。”
  李康偉最崇拜的數學大師是陳省身,南開歷史上最引以為傲的校友之一。2004年12月,陳省身在天津逝世,李康偉當時還是湖南的一名中學生,難過得“仿佛心揪在了一起”。對大師的神往是他執著報考南開數學系的重要原因。
  陳省身的遺願之一,是“讓中國成為數學強國”。這個理想一直鼓舞著李康偉這樣的數學晚輩。他希望沿著大師的足跡走下去,不管別人是不是理解。“我研究的領域比較窄,對於實際應用的幫助也很少,我儘量讓我的工作在理論上有所貢獻,這就是我理解的在數學中的‘公’。”  (原標題:李康偉:學數學就是這麼“任性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k93xkhm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